欢迎来到中国名酒库-专门从事酒水招商,代理加盟,白酒,红酒葡萄酒
作者:中国名酒库发布时间:2022-06-22浏览次数: 北京下冰雹,初二学生守棺材洞,华泰股份股吧
而与我们一街之隔,就是广州的顶级社区。富贵繁华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我常常从窗户看向对面,觉得这是我一生都无法跨越的距离。
虽然现在论文致谢“火了”,但作为一名研究者,我更希望人们来关注我们研究的这些社会问题,关心身边的民生世相。
希望国家和社会对那些出自贫困家庭、依然怀揣博士梦想的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帮助,不要让他们因为几两碎银而中道辍足。
刚去基层的时候,我心里还有点拧巴。但现在回头看,这3年的基层工作经历重新塑造了我的三观,对我后来的学术方向及研究方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3年的含金量,绝不低于我后来拿到的任何一个学位。
我就像沙漏中间的那个小脖子,向上要对接扶贫办、交通办、水务局、电力局,教育局、文广局、能源局、卫健局等等职能部门,所有的政策输入,都要从我这个口经过;向下则要面对父老乡亲们形形色色、众口难调的问题。
虽然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但我第一次博士答辩还是没有通过。第2次再申请,花了更多的时间精打细磨,结果又被毙掉了,这大大打击了我的自信心。
“我从2005年18岁离开故乡,负笈远游,至今35岁博士毕业,整整17年时间过去。期间参加过7次研究生考试、3次博士论文答辩,最终完成了草学学士、法律硕士、经济学博士等阶段的学习。也曾因学业一度中断,在基层担任第一书记、在多家农业企业打工,曲折废弛难以尽述。”
在对的事情上(绝不仅仅是“考研”),持之以恒地投入心血和精力,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不求速效,相信每个人都能活成自己的传说。
如今,我国已经选派了至少数十万名第一书记。但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很少涉及诸如第一书记、基层干部、村庄治理之类的专业知识。很多年轻人来到村里,第一个面对的问题就是:这活儿怎么干?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博士,我从没想过有一天会面对这样的流量和舆论。打开留言板,大多数人都是善意和鼓励的,但这么大的流量,哪怕只有百分之几的人“骂”我,我都觉得我会睡不着觉(笑)。
相信每一个读者朋友,都有传奇的人生阅历、精彩的人生故事。漫漫征程中,山再高,人为峰,只要我们不停下攀登的脚步,那就会不断刷新人生的高度。
近几年,陆续有很多地方的第一书记来联系我,自称是《祁村奋斗》的读者,与我分享阅读这本书的感悟和收获。
“我不希望因为我没把事情讲清楚而引起大家的一些误会。更不希望这篇致谢向社会传递的,是一种焦虑、偏执、撕裂的东西。”赵安说。他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详细讲述了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
相比于学历,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而我在当时的工作岗位上,迫切需要用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
17年求学,我的经历虽然有点特殊,但也算不上什么“传奇”。如果说有什么能跟广大学子、广大年轻人分享的,大概就是:
和很多刚挥别大学的年轻人一样,那时的我,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社会。再加上报考时目标太高、跨度太大,一头扎进了“最痛苦”的3年时光。
如果单纯以“考上”为目的,那我这个选择显然是不理性的。但我觉得,如果继续一遍遍地复习经济学知识,纯粹是对宝贵青春的浪费。
所以我今天接受采访,就是想把我这17年求学的“奇葩”经历讲清楚,回应大家的疑问,也澄清一些网传的不实信息。
近期,我萌生了再写一本《祁村十年》的冲动。从2012年担任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村合作社理事长,至今已经整整10年了。
我是从大西北半山腰的窑洞里走出的孩子,对北上广有着天然的渴望。大学毕业,我第一次离开甘肃,南下广州,白天给地产商打工,做一些文案工作,晚上回到住处挑灯夜读,准备考研的事情。
我的这段经历,与其说是“7次考研”,不如说是“7年求索”。只是以考试论,7次有些太多,以求索论,7年则又太短。
7年备考加上3年硕士在读,一共10年时间。前5年自学经济学,后5年系统学习法律。我在30岁前,基本搭建好了自己知识架构的四梁八柱。
我连续考研3年,最终只收到一个不是很理想的学校的通知书。与此同时,我又考上了老家的基层事业编。我选择了后者。
就这样,第7次,我考上了兰州大学的法律硕士。在此之前,我还在职读完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农业硕士。恰好我的3年任期已满,我就心无旁骛地赴兰州读书了。
我在兰州大学读本科,专业是草业科学。虽然是一名理科生,但我成长经历比较复杂坎坷,一直很关心社会问题,考研时就选择了跨考经济学。
赵安,博士,甘肃省镇原县人,中共党员。先后在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求学,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学。曾担任村支书、第一书记,2016年出版作品集《祁村奋斗——一个村支书的中国梦》。
我入职3个月时,恰好赶上甘肃省选派第一批“第一书记”。尽管我当年只有24岁,但时任镇原县城关镇党委一把手的李四科书记很赏识我,以巨大的魄力选派我去担任这个职务。
这里需要弱弱提醒一句,我读博士时,每个月只能领到1250元补贴。而立之年,上有老下有小,对许多寒门学生来说,坚持到这一步其实对整个家庭都是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