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名酒库-专门从事酒水招商,代理加盟,白酒,红酒葡萄酒
作者:中国名酒库发布时间:2022-05-08浏览次数: 2022,考研,调查报告,出炉
因此选择大于努力,考研择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立足于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院校作为目标,再通过一年的勤奋耕耘一步步走进理想的殿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比如,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被评为A类;而同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估结果只是C-。
另一方面,有部分“人间清醒”的考生深谙“本科看学历、读研看专业、攻博看导师”的秘籍,奔着“双非”高校的强势专业而去。
由于近些年考研热度的持续上升,留给考研人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小,盲目追求所谓的名校光环,大部分成为了炮灰。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通过这份报告,可以了解关于2022考研的一些情况,对于即将参加2023考研初试的小伙伴来说参考价值也很高。
另外还有一大批双非院校拥有A级学科,也就是排名达到了全国前2%的水平,即使它们的综合能力排不到前面,但是学科实力还是很强的,所以也吸引了大批考研学子的报考。
考的人多,竞争又大,部分考名校而落榜的同学在调剂中虽说选择很多,但他们在调剂中可能也不会一帆风顺,毕竟调剂是一个讲求运气和实力兼备的速度战。
比較理想的狀態是,考取目標院校有一定難度,但我們在自身實力的基礎上,通過努力,讓自己踮踮腳或跳起來能夠得到目標;如果目標太高,非常努力地跳起來後還夠不到,可能就要面臨過往付出的一切打了水漂的結局。這種情況下,選擇競爭相對來說沒有那麽激烈的雙非院校,就要比報考難度較高的985、211院校來的劃算。
像北京、深圳、上海等经济发展热门地区,集聚了很多行业里的头部公司,有很多资源和机会,入职后遇到牛人的概率也比较大。处在这些地区,实力也不错的双非院校,往往也是研究生报考和调剂时的“香饽饽”。
比如深圳大学,学校环境、师资水平都不错,而且因为地处深圳,周围全是腾讯、中兴、阿里分部、联想这样的“龙头企业”,就业机会特别多。
其中,深圳大学以27966的报考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增长率超过40%;集美大学报考人数从3000余人涨至超6000人,增幅达94.48%,几乎翻了一倍!
或许很多同学在考研择校时都怀揣着“名校梦”,却困扰于担心考不上“双一流”,有不甘心报考“双非”的矛盾中。考研人建议你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是否报考双非院校。
既然选择了考研,也为之付出了很多,我们肯定希望最后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院校報考難度與個人實力之間的差距多大才合適。
除了调剂进入“双非”院校的学生外,以“双非”院校为报考第一志愿的“双一流”毕业生,也大有人在。其实,在当下考研内卷之时,向下兼容其他高校,可以说是“另辟蹊径”。
可能在他们犹犹豫豫筛选学校的时候,空缺名额就已经没了;又或许把全国一百多所“双一流”院校的研招办电话打了个遍,都碰了一鼻子灰。这时候“双非”高校的复试邀请可能是最佳选择。
因此,部分同学选择为了“求稳”去“双非”读研。虽然比不上985/211,但在双非院校读研出来后,依然是硕士学历,在就业的时候还是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自身竞争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已公布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的非“双一流”高校中,江西农业大学、陕西理工大学、湖南工商大学、长江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报考人数涨幅均超过50%。
但如今考研越来越难,越来越卷,名校名额越来越少。研究生招生院校共有800多所(包括研究院),这样算下来,双非院校有700余所,始终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主体。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对学科建设的重视,“双非”院校的部分学科实力甚至可以直接叫板“双一流”高校,只是奈何211院校名单已定,只能吃了这个亏。
不可否認,一些大型企業在招聘時表現出對名校學子的明顯青睐。華爲就曆來是頂尖人才收割机,每年收割的名校毕业生高达数千人。
这一数据表明,考生们不再盲目追求“双一流”、985/211名校,在考研择校方面更加理性。同时也说明,卷麻了的考研大环境下,考研也在降低目标:上岸为主,而不再追逐名校。
还有个别院校,之所以没有评上985或者211,并不是实力不强,而是因为同一地区有其他学校评上了,这也与国家和教育部的统筹建设有关系,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还有些院校,虽然在全国的名声不大,但在某个省份内认可度比较高,学校和当地很多企业都有合作。研究生毕业后,在当地容易找工作,薪资也好,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就算是双非院校,也是要看专业和导师的。有些双非院校虽然名气没有985、211学校大,但专业和导师实力都很厉害,属于行业翘楚,一点不比名校差。
2022年,“双一流”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报考增速放缓,相比之下,双非院校的报考热度上涨,考研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
抛开名校与双非的牌子,单就研究生学历来讲,在就业时也比普通本科可选择的范围要大,薪资的起点也高,这在一些老牌国企里很明显。
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也有很多企业并不是“唯名校论”。有些岗位或体制内单位,只要求是硕士研究生,并没有对学校有硬性要求。
单看现下的就业竞争压力,“考研追求名校”自然是情理之中:“211/985”是金水,“双一流”是银水,名校平台和光环是梦想,更是现实。
但与此同理,如果你目标定的太高,超越了自己能够着的范围,一志愿上不了岸,调剂更难,最后错失上岸机会,也不免遗憾。
机会成本指的是如果你做另外一个选择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如果选择去双非院校读研究生,意味着将要放弃上岸985、211的可能,与之相关的资源和机会也都无缘。
《报告》数据显示,今年考研除了报考人数激增,还呈现出了“双非”热、专硕热、往届生比重上升等新特征。针对多所非“双一流”院校报考热度猛增,增幅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或许很多考生会提出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