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名酒库-专门从事酒水招商,代理加盟,白酒,红酒葡萄酒
作者:中国名酒库发布时间:2022-05-08浏览次数: 百度,文库
《说文解字》释“各”为:“各,异辞也。从口、。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 我们以为这里许慎对“各”的解释并非其本义。
甲骨文中“各”字的初形写作“”或“”,后来又写作“”或“”,最后变作“”或“”。 最后之形,周代金文沿用之。甲骨文“各”上面从“”或““,象足趾向下之形;下面 从“”,即《说文解字》中的“”字,《甲骨文字释林》认为典籍通作“坎”。“”字象人 的脚趾向下陷入坑坎之形,所以“各”即是“止、至”之意。于省吾在《甲骨文字释 林》中说:“‘各’字有停止不前之义。”杨树达在《积微居小学述林》中也说: “‘各’亦‘来’也。”“来”就是“到”、“至”。康殷的《文字源流浅说》说“各”“表 示来到、至等意”。又甲骨文中“出”字作“”也作“”,这和甲骨文的“各”只是上面所 从的足趾有向上向下之区别。《文字源流浅说》分析“”象足出于土坑坎形。可见,” 各”之形象脚陷入坑坎,所以其本义为“停止、到至”;“出”之形象脚从坑坎中出, 所以其本义为“上出、出走”。从甲骨文字来看,“各”与“出”字形相对,意义相反, 故而可以相互验证其本义。并且“各”的这个意义,文献中也多有例证。金文《师 艅簋》:“王各大室。”金文《竞卣》:“白屖父皇兢各于官。”《宰椃角》铭文:“王 在东门,夕,王各。”《敔》铭文:“王各于成周大庙。”
后起从“各”的字不少,例如“閣”“”“客”“恪”等。《说文解字》对“閣”的解释 是:“所以止扉也。从門,各声。”《尔雅·释宫》云:“所以止扉谓之閣。”可知,“閣”
“各”的本义并非如《说文解字》所言为“异辞也”,从甲骨文字形上可以考出 它的本义是“止、至”。文献中“各”多用“格”来表示,通过本文考察,“各”正是“格” 的初文。“异辞也”是“各”的假借义。
典籍中“各”多作“格”,用“格”来表示“止、至”之意。《尔雅·释诂》云:“格, 至也。”《小尔雅》云:“格,止也。”又《释言》云:“格,来也。”例如《仪礼·士 冠礼》:“孝友时格,永乃保之。”郑玄注:“格,至也。”《礼记·月令》:“(孟夏) 行春令,则蝗虫为灾,暴月来格。”郑玄注:“格,至也。”《书·舜典》:“帝曰: ‘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孔传:“格,来。”《尔雅 今注》中说:“格,同‘’。来,到。”《尔雅释文》亦云:“‘格’字或作‘’, 又通作‘假’。”可知,“格”与“”通,而“”的意义就是“至”。因为《方言》云:“, 至也。邠、唐、冀、兖之间曰假,或曰。”《方言》:“,来也。自关而东,周郑 之郊、齐鲁之间或谓之,或曰怀。”由上看来,各家对“格”多训为“止也”“来也”“至 也”,其實這三者意通。《爾雅義疏》有言:“……格既訓至,《釋言》又雲:‘格, 來也’,《小爾雅》又雲:‘格,止也’。止來亦至矣。”以上可知,“格”訓爲“止”“來”“至” 之意,确实无误。甲骨文中“格”写作“”或“”,正是“各”的甲骨文字形。而且清代 的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口部》亦云:“各,古格字,故从。有至义,亦有止义, 格训为至,亦训为止矣。”况且上古音中,“各”和“格”读音完全相同,都是铎部 见纽入声。可知,“各”即是“格”的初文,意为“止、至”。
有“止”意。《方言》卷一:“,至也。邠、唐、冀、兖之间曰假,或曰。”又《方 言》卷二:“,来也。自关而东,周郑之郊、齐鲁之间或谓之,或曰怀。”“”有“至” 意不言自明。《说文·部》:“客,寄也。从,各声。”段玉裁注:“自此託彼曰客。”“客” 即寄身止至于下。《尔雅·释诂下》:”恪,敬也。”《正字通》释“恪”为“恭谨也”。 可知“恪”有“使自己的行为停止在某一行为规范之内以示恭敬”之意。并且按照唐 作藩的《上古音手册》,上古音里“各”是铎部见纽入声,“閣”“”也是铎部见纽入 声,可见此三者上古音同;“客”是铎部溪纽入声,“恪”也是铎部溪纽入声,此二 者同前三者韵部相同,声母之间是见溪旁纽的关系,所以它们是音近字。 “閣”“”“客”“恪”四字皆从各,以“各”作为偏旁,且都含有“止、至”之意,古音又 与“各”十分相近。按照音近义通的训诂原则,可推知它们来自于一个共同的语源, 这个语源就是它们所皆从的“各”。“閣”“”“客”“恪”这四个字是由“各”孳乳出来的 同源字,其语源义是“止、至”,这也就更进一步证明了“各”的本义是“止、至”。
综上所述,可知“各”的本义为“止、至”,典籍中多用“格”来表示此义,而“各” 本身又转而借声以为许慎所谓“异辞也”,作为指示代词,指代一定群体中的不同 个体,后又引申为“异,分离”,这一路的引申脉络是十分清晰明了的。
“各”的本义既为“止、至”,后又借声以为“异辞也”,作为指示代词,指代一 定群体中的不同个体。例如《书·盘庚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唐·萧颖 士《仰答韦司业垂访》:“物各有所好,违之伤自然。”后又引申为“异,分离”。《正 字通·口部》:“凡事物离析不相合皆谓之各。”宋·王禹偁《酬种放徴君》:“男儿既 束发,出处歧路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