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名酒库-专门从事酒水招商,代理加盟,白酒,红酒葡萄酒
作者:中国名酒库发布时间:2022-05-10浏览次数: 阿桑奇,st天华,顶格申购需配市值
1948—1954年,欧阳儒秋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原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及译制片导演。参加拍摄《光芒万丈》《赵一曼》等影片,还担任翻译片《光荣之途》《顿巴斯矿工》《山中防哨》《走向生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被开垦的处女地》等苏联影片的配音导演工作。
初中毕业后,欧阳到上海念高中并开始学习普通线月,她参加了第五战区青年军团,后转入艺术组(即抗敌演剧队)第二队任演员,从此正式加入了革命和艺术的洪流,并走上了这一生执着跋涉的道路。这期间她演出了《壮丁》《八百壮士》《生路》《挖公路》等抗日救亡剧目。
1956年欧阳儒秋调至北京电影学院任教,曾先后参加表55干修班、表56班、表57班、表60乙班、表62甲班、导64班、表78师资班、表83成都短训班的教学工作。1978至1980年任学院领导小组成员,全面主持表演系工作,1984年离休。她先后在《巴山夜雨》《樱》《月亮湾的笑声》《明天回答你》《心泉》《我、你、他》等影片及《金牛》《母亲》等电视剧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1941年她赶赴延安,任鲁艺实验剧团演员,先后参加了《夫妻识字》《血泪仇》《货郎担》等节目的演出。1945—1948年期间在东北工一团,从事戏剧导演、表演创作与教学工作。这期间演出了《东北人民大翻身》《日出》《把眼光放远点》《粮食》《我们的村庄》《谁劳动是谁的》《评工记账》等文艺节目数十个。
她30岁出头就在银幕上扮演老太太。她曾说过:“我从来不靠演技去‘演’戏。如果对自己扮演的人物并不真正了解、真正熟悉,仅只靠一点浮面的观察和技巧去表演,那不是虚假,就是形式主义的。我总是力求深入地了解人物,了解她们的内心,以便使我和角色融为一体,这样体现在银幕上才能够做到比较准确、自然、适度。”
在银幕上欧阳儒秋多是担任配角,而且主要是扮演老太太。但她有句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她的表演朴实、细腻、真挚,善于通过镜头展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影片《巴山夜雨》拍摄时她就带了两个学生,影片拍摄结束厂里的人对学生都是肯定和赞扬。在片中她扮演深情、刚强的子弟兵母亲,获得1981年首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同时她还获得北京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金烛奖”。
在电影学院期间,她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演戏,好好带学生。哪里需要她去演一个角色,她就立即去演,而平时则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当时电影学院的学生要出去实习,不仅拿不到劳务,还要付给单位实习费用。她在拍戏的时候,就会和制片厂协商,片酬不要了,把这个顶了实习费,带几个学生参加拍摄。
13岁的欧阳儒秋只是个初中生,那时学校有一些文艺节目,像话剧、歌舞等。有许多同学演出过《葡萄仙子》《小小画家》,但当时她还只是个观众。“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救国的热潮,学校也成立了救亡团体,排练宣传抗日的各种节目,为学生和群众公开演出。她回到故乡萧县时,就去农村为群众演出。那时候的节目几乎都是《醒狮舞》等宣扬奋起抗敌的节目,青年学生们希望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唤醒民众,保卫中国。
在《葡萄熟了的时候》中,欧阳儒秋饰演的周大娘第一次差点儿被奸商骗了,经支农工人劝阻才没将葡萄卖给奸商。第二次奸商又来催周大娘,影片是先拍周大娘的近景,我们从周大娘的眼神中看到了冷淡、厌恶,然后才听到奸商问:“你到底卖不卖?”观众未见奸商,仅从周大娘的眼神一望便知来者是一位不受欢迎的人。
《巴山夜雨》中欧阳儒秋饰演一位烈士的母亲。她提着一筐枣到长江上来祭奠自己唯一的儿子,这是一个生离死别的场面。当秋石问她:“您是来探亲的?”近景:“探亲,探亲,我是来上坟的,给我独生儿子上坟来啦……”旁白:“我年轻守寡就这么个独生儿子,我送他参军打老蒋,送他到黄河边……”画面由近侧转为特写,老大娘既没有声泪俱下,也没有热泪盈眶,而是很克制,充满了刻骨铭心的内心创伤,眼神中隐隐有泪光,倒是农村姑娘杏花听了老大娘的经历,趴在大娘的肩上伤心地哭起来。欧阳老师这种处理,表现出老大娘饱经沧桑后的坚强和深沉,这种表面镇静、内心激荡的处理,反而更容易打动观众的心。
她与同伴选择了郭沫若的爱国主义作品《棠棣之花》。剧中那首充满豪情的主题歌,深深地打动着少年欧阳的心——“去吧,兄弟呀!去吧,兄弟呀!我望你鲜红的血液,鲜红的血液,迸发成自由之花,开遍中华,开遍中华!”
欧阳儒秋不仅在银幕上塑造了众多善良慈祥的老母亲形象,还将表演艺术通过教学传递下去,她的一生为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