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名酒库-专门从事酒水招商,代理加盟,白酒,红酒葡萄酒
作者:中国名酒库发布时间:2022-03-16浏览次数: 西山煤电股票行情,滨江集团股吧,通达信下载
一条产业带,成了清原县促农增收、产业扶贫的“大道”。王文敏说,为了让农民线年对产业带上的农户每亩地补贴700元,从去年开始,对集中连片、取得承包权的农户每亩地补贴500元。
“县里有补贴,地里有‘黄金’,一年赚个20多万元,这样的生活我挺满足。”王景国说,村子里不少人在县城买了房子,他也准备买一套学区房,留给儿子去县城读书用。问起会不会跟儿子住在县城,王景国坚定地表示,“哪儿也不去,就在家种中草药。”湾甸子镇副镇长王永英感触颇深,“以前镇里的农民不富裕,聚在一起喝酒、打麻将的大有人在,而富起来之后,大家没有时间玩,都在琢磨明年种什么品种,上网查信息、了解市场行情,促进乡村振兴的劲头足了。”
在椽子沟村,一辆通化牌照的大货车停在村口,几十个装满药材的编织袋码放在地上等待称重。司机张恒告诉记者,这里的龙胆草质量好,为了抢到足够的货源,他们连夜从通化赶来,在村口现场收购药材,有多少要多少。
产业带位于清原县南部的英额门镇、湾甸子镇、大苏河乡、敖家堡乡,四个乡镇呈“U”形排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万亩,而核心区域就在英额门镇、湾甸子镇。
未来,清原县一方面继续发展生态农业、扩大绿色中药材种植,另一方面,将在中药材加工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上下功夫,“争取一个产业带动多个产业共同发展,让农民在其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王文敏说。
“村里人都认识到种植中药材致富快,这几年加工量也越来越大。”朱瑞霞给记者拿出了账本:2014年加工量40吨、2015年60吨,到去年已经达到80吨。
英额门镇还准备全面引进平地人参种植技术。就在记者采访当天,镇里主管农业的副镇长和农业站等一行50多人,起大早去了省集安市清河镇“求经问”。“在苞米地里种人参,我们也要尝试一下。”邵玉清说。
而就在邻近的大苏河乡,1500亩平地人参栽培已经发展得有模有样,并在去年成功收获了第一批“做货”。
有这种想法的不止许乘江一家。过去种玉米,每亩地赚不到300元,现在种药材一亩地有上万元的收入。村民致富的热情被点燃,方圆10公里内的村屯,家家户户种药材。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兴旺。清原县通过打造中药材种植的“U”形产业带,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药材生产,中药材年产量达到3.4万吨,产值10.7亿元,带动2万户农户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
清原县农村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王文敏告诉记者,清原全境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境内野生中药材达560余种,可开发的品种有104种,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仅龙胆草,北苍术、鸡头黄精、玉竹等也都成了当地热销的中药材。朱瑞霞和丈夫抓住商机,成立龙胆草专业合作社,将种植、加工、销售合而为一,每到收获的季节,全村的中药材都汇集于此,清洗、烘干、入库、保存、销售,形成了一条龙的产业模式。
自从开始种植中药材,李侠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以前种苞米赚钱少,农闲的时候还得去城里打工,现在收入多了,条件好了,不忙的时候就带着一家老小去旅游。”说起生活发生的变化,这位庄稼汉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大石头沟村村民许乘江家里的20亩地都种上了龙胆草、辽藁本和山野菜,刚刚卖出去的小嫩苗给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七八万元的收入,“明年,我想再包10亩地,都种上中药材。”
走进英额门镇农户王景国家中,整洁的院落中央4间大瓦房宽敞明亮,院子东南角停着两台农用车,西南角停着一台崭新的轿车。家里有20亩地,王景国与妻子一个除草一个打药,一边育苗一边栽培,忙得不亦乐乎。
凭借这一天然优势,清原县把中药材种植作为产业发展的“王牌”,现在全县有8个中药材生产专业乡镇、118个专业村,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72.3万亩。
在赶往湾甸子镇途中,连片的中药材种植地块一望无际,农民们三三两两地在药田里忙碌。抵达凤到村的时候,李侠和几名雇工正在地头打杂草,旋耕机在不远处顺着地垄向前推进,“我准备把40多亩地都种上龙胆草和玉竹”,李侠指着眼前这片土地说。
英额门镇有13个自然村,几乎都搞起了中药材种植,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龙胆草。镇周边的土地早已被承包了,村民纷纷跑到邻近的乡镇承包土地,最远的已经到了80公里外。
英额门镇农业站副邵玉清介绍,椽子沟村是镇里“一村一品”专业村。目前,英额门镇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近3万亩,种植户达3300户,技术人员近千人,中药材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为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这一目标,王文敏表示,县里仍在不断探索多种产业融合模式,目的只有一个:让产业更加兴旺,让农民更加富裕。
5月初,一场小雨过后,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镇附近的山脚下,龙胆草和北苍术冒出了嫩芽,空气里弥漫着草药特有的气息。这里曾经是连片的玉米地,现在已经被经济价值更高的中药材取而代之。
“以前,大伙儿都种苞米。咱家最早种龙胆草的时候,村里人打趣说,人家秋天吃苞米,你家吃龙胆草吗?”高家村三组的朱瑞霞是村子里最早“吃螃蟹”的人之一,经过多年的种植和苦心经营,她家的中药材产业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