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名酒库-专门从事酒水招商,代理加盟,白酒,红酒葡萄酒
作者:中国名酒库发布时间:2022-03-02浏览次数: 白静丈夫,soho张欣,雪球财经
1997年5月,汪曾炜正在北京辦事,突然聽到汪曾祺仙逝的消息,決定留下等待5月28日的汪老遺體告別儀式,同時,約定其外甥女李朝春等候汪家人來京一道向汪老告別。
我是從汪麗紋處獲知汪曾炜的座機號碼的。6月12日下午,我撥通此號碼,說明來意,接著,電話那頭傳來了清晰、蒼老的聲音。招呼過後,電話那端的汪曾炜說:“汪曾祺紀念館,我已在網上看到了,外觀中西合璧,十分壯觀。曾祺哥要感謝高郵人民,我也要謝謝父老鄉親。”他說:“我想念家鄉、想念揚州。”最後,他又說:“希望高郵更好。請代我向麗紋、海珊等弟妹問好,我身體還好,也向家鄉人問好!”
據我同學邵正斌介紹,他曾數次與汪曾炜會面、交談,當時他們共同設想要在高郵人民醫院建立心血管外科專業。他們第一次見面是在青島,邵正斌參加全國心血管學術研討會,汪曾炜在大會上發言,他說他剛在美國講學回國,在美觀摩做“法洛四聯症矯治術”(當時美國能做此手術的只有三人,國內由他首開先河)。休息時間,邵正斌找到汪曾炜,自報家門。汪曾炜介紹說,他1949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在江都縣衛生院工作。抗美援朝期間,他奉命去丹東市參與建立野戰醫院,收治從戰場上送來的危重病人。抗美援朝結束後,野戰醫院解體,他作爲唯一的外科醫生調至沈陽軍區總醫院工作,後成爲沈陽軍區總醫院心血管外科手術創建人。“文革”前,汪曾炜赴甯鼓樓醫院進修深造,向張全福教授、歐祖康等學習,頗有長進。後來汪曾炜還培養了博士後1人,博士生8人,碩士生6人,帶出了一大批專業人才;還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等,並獲中國醫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汪曾炜一直想在高郵人民醫院建立心血管手術專科,以造福裏下河一帶病患。那是1990年,邵正斌前去沈陽拜訪他,商談此事。兩人詳談了計劃,即高郵派一個三人手術組前來進修,然後汪曾炜回鄉帶徒三個月。邵正斌抵達沈陽時,天氣不好,後又下雨。汪曾炜冒雨等待邵正斌的到來。後來,他將三張進修人員表格親自交給邵正斌,然後帶領高郵醫務人員參觀手術室和重症病房。汪曾炜深情地說,“我很想回家看看,住兩三個月,你們准備幾個病人,我親自操刀示範。”邵正斌回郵專門爲此開會,但遺憾的是,此事最終未能達成,讓汪曾炜失去了一次爲家鄉作貢獻的機會。
據汪曾炜的堂侄汪彙介紹,其父早亡,母親改嫁,汪彙和奶奶一度過得很苦。曾炜總是定期寄生活費給他,二十多年來,汪彙感謝汪曾炜的接濟,每隔兩年便去沈陽看望汪曾炜。如果說,救死扶傷是汪曾炜的終身課題,那麽,扶危濟困便是一位醫者的大愛仁心。
我曾與汪曾炜有過一面之緣,那是1997年汪曾祺遺體告別儀式後,我請他在我的小本子上留言:“在京辦事,突聞噩耗,十分悲痛,想不到你走得這麽早!弟曾炜97年5月28日”。他是坐在石條凳上留的言,如今我一直珍藏著那天與他的合影。
汪曾祺的妹妹汪麗紋還是小孩的時候見過汪曾炜,她與李朝春從未謀面。那次在京期間,大家相聚,談汪曾祺的往事,談汪家人的家常事。當時,他們還沒有從悲痛的陰影中走出來,但畢竟親人或久別重逢或初次見面,心裏總覺得骨肉情深。我也有機緣與汪曾炜攀談,然後就請他題詞留言。其實,我之前也從未見過他,他高我半個頭,戴著眼鏡,身著西服,雙眼透出一種睿智之氣。
1947年初冬,汪家一家爲避戰事,而遷往汪曾祺後母任氏娘的父親任協坤的揚州住處。汪菊生、汪曾祺、汪曾炜先後來到揚州,共聚一堂。當時正在讀大學的汪曾炜,思鄉心切。他上高中是在鎮江,每月生活費都是一個管事按時寄出,他也是想念那個仍留在高郵的管事。一天,汪曾炜要回高郵,衆人勸他不能回去。曾炜說,“我一個大學生,回去看看怎麽樣(他心向共産黨,兩年後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汪曾炜回郵以後,果真平安無事。他訪親認友,與小爺汪連生有過交談(汪連生曾對我說過此事)。在郵逗留時間不長,他那時在讀南京大學醫學院大三上學期,便回甯讀書。
汪曾炜何許人也?汪曾祺《踢毽子》一文中載:“我有個堂弟,曾在縣立中學踢毽子比賽中得過冠軍。 常因國文不及格,被一個姓高的老師打手心。後來忽然發憤用功,現在是全國有名的心髒外科專家,比我小一歲。”這個專家便是汪曾炜。汪老已仙逝多年,汪曾炜還健在,只是聽力下降,視力模糊。百歲老人能如此,尤其是其一直關心高郵市的醫療事業,尤爲可敬可貴。
汪曾祺《踢毽子》一文中載:“我有個堂弟,曾在縣立中學踢毽子比賽中得過冠軍。 常因國文不及格,被一個姓高的老師打手心。後來忽然發憤用功,現在是全國有名的心髒外科專家,比我小一歲。”這個專家便是汪曾炜。
專科未能成立,並不妨礙他的仁者愛心。自從汪曾炜從行政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後,上海長海醫院張教授得知此事,便聘請汪曾炜來滬施展專長。他應邀前往上海工作。汪曾炜年事已高,卻並不影響他在無影燈下操刀。高郵一位姑娘患先天性心髒病,5歲那年,已去過沈陽治病,可她年齡過小不便施治。待她23歲左右,這姑娘總覺得說話吃力,上樓難登,常要弟弟攙扶。至上海長海醫院再次就醫,汪曾炜立馬爲其安排床位、動手術,使這位單心房、單心室的病人終于又能正常工作。汪曾炜說,爲家鄉人治病,這是我反哺家鄉的一份貢獻吧!